xìng jìng qíng yì
|
xīn dòng shén pí
|
性靜情逸
|
心動神疲
|
shǒu zhēn zhì mǎn
|
zhú wù yì yí
|
守真志滿
|
逐物意移
|
關鍵詞:千字文
這四句話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眼”,是承接上文,討論一個人如果能夠堅守五常之德、奉行五倫之道之后的心理建設,也是我們學習如何做人的基本原則。
“性敬情逸”說的是,人的心性沉靜下來了,心情就會安逸、悠閑;相反,如果性不靜,情不安逸,就會心動神疲。心念動了,精神就困倦、疲勞了。
“守真志滿”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質,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純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夠守住真常之性,你的心志就會就會飽滿。如果跟著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動,人的意志就被轉移、被改變了。
這幾句話的內容涉及到東方心理學,亦即心性學說的基本概念,如果對心性學說不了解,對這幾句話里面講到的性情、心神、志意的內涵,就很難有深刻地理解。
傳統的東方心性學說與西方心理學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體系,西方心理學偏重于研究人的行為,根據行為研究人的心理,然后據此規范人的行為,制定防范惡行的措施。東方心性學說不搞尋枝摘葉這一套,直接從根上動手單刀直入,直探人心的根源:念頭、欲望、思想,來研究人的第一動機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來的?以期從根本上切斷它。
這六個字代表了六個不同的概念、六種不同的心理層次,一層比一層深。大體上可以將其分為兩組:性情神是第一組,心志意是第二組。第一組是人的心理之根,所以字用豎心旁;第二組是人的心理活動,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所以字形用底心。六個字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人的各種心理現象。其中最活躍的是心,心可以與其他五個結合,形成五種不同的心理:心性、心情、心神、心志、心意;神可以結合三種:神情、神志、神意;情可以結合兩種:情志、情意;性只有一種,性情。
性是天賦的、天生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人心理活動的本體。性的表現形式就是情,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本體,依托于“情” 這個形式表現出來,以便與同類進行交流。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形式,醫學上叫做“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情是由性所發出的,性一動就發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其節謂之和”。未發是性之未動,沒有變為情的時候,這是最理想的壯態,叫做中。這個中是上古時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話里還是念做“種”(第三聲)。
一旦性情發動,性變為情了,就要“中其節”,節是節骨眼、是關鍵、是物體的連接點。中節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處,能中節就是和,和就不傷,己人都不傷。人非圣賢,不可能沒有情感,性一動就變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發作、表現出來。發作可以,但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孩子闖了禍,你罵他、打他都可以,只要是恰到好處,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會記恨你,這就是和。如果處理得過了火,將孩子以前的過錯、陳糠爛谷子一起翻出來,他一定不服氣,因為你沒有中節。掌握這個火候,就需要智慧與經驗。
神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稱,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講迷信的東西,純陽之氣謂之神,純陰之氣謂之鬼。不是說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統統都在你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動的伸展和延長;鬼者歸也,是生命活動的回歸和結束。可見,迷信是人類對自己生命現象和心理活動的迷惑,是無知、沒有智慧的表現。
心、志、意,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之所往謂之志,所往是你的心要向何處去。我們經常說要立志、要有志向,說的就是人的心要有一個運動方向,這就叫作志。心之所發謂之意,發出來的、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就叫作意。研究字形,心上有音就是意,心之音聲不是人的心理活動又是什么呢?
前面已經提到,心是最活躍的,它是構成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要素,不動心就什么心理現象也沒有。但什么是心?這是研究心性之學的基點,必須明了什么是心,才能徹底了悟一切心理活動的本源,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心之所發、什么是心之所往。到底什么是心?我搞了二十幾年才悟明白,所以我先不給答案,希望大家也去悟,什么是心。我們在下一講中再給出答案。
守真是保持住你的真常之性,真是真常,指人的本性、本源說的,道家有“返璞歸真”的說法。
這四句話連起來,意思就是:
心性沉靜淡泊,情緒就自在安逸,
內心浮躁妄動,精神就困頓萎靡。
守住真常之性,心志就能夠充滿,
一心追逐外物,意志就被改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