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孔子說:“夷狄這樣的地方(尚且)有君主(的禮制),不像(我們現在)諸侯國這樣(連君主的禮制)都沒有了。”
這個「亡」是不念亡,念無,通沒有、無的意思。「諸夏」根據包咸批注說就是中國,中原地帶。「夷狄」通稱外族,就是少數民族,中原以外的東南西北各方都有少數民族,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里講的夷狄是通指,沒有特別指東南西北哪一個族。這個「諸夏」的中國,在春秋時代都是諸侯國,所謂八百諸侯,諸侯國很多。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禮樂倫常之道,這是有別于外族。外族在古代被認為是野蠻的民族,為什么?沒有禮樂,沒有倫常的教化。所以,相對來講,文化水平比較低,人們的修養比較差。
到了春秋時代,周朝末年,當時諸侯都不聽令于周天子,周天子也是名存實亡。諸侯國里頭也是大夫專權,也使到各國國君成了傀儡,名存實亡。魯國就是最典型的,三家專權,魯君是沒有任何權力。大夫專權,為了自己的利欲,也無所忌憚,甚至會做出殺父弒君的事情來。真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倫常關系大家都不遵守,禮崩樂壞,天下無道。
所以孔子看到這樣的時事,是有感而發這樣的一個議論。中國,這是講到諸侯各國,雖然有禮樂,周公的禮樂還存在,也是名存實亡。有,但是沒用,大家都不遵守,都是在違背禮。所以他非常感嘆說,夷狄這些外族,雖然他們沒有禮樂教化,但是他們還有君,有君主,對于君主還能夠忠誠恭敬。而在中國,諸侯都已經目無君主了。所以,這『諸夏之亡』,這個亡就是目無君主。不是說真的沒有君主,是有君主他們也目無君主。所以中國的這種禮崩樂壞的程度,比夷狄外族尤甚。夷狄有君主,還不像我們諸侯各國他目無君主這種大亂。
所以朱子《集注》中引程子的話講,「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你看這些野蠻民族,夷狄他們都有君長,還有一個上下的等級概念。中國的諸侯國違禮程度已經完全沒有上下之分了,下騎到上頭上去了。卿大夫專權,國君還要聽命于卿大夫,天子也是名存實亡。所以夷狄還沒有中國那么亂,是講這個意思。朱子又引「尹氏曰: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亡,非實亡也,雖有之,不能盡其道爾。」是講孔子感傷當時這個時代混亂,發出這樣感嘆。他講「諸夏之亡」,不是真的亡,亡是無君,不是真的無君,各個諸侯國都有君。但是,雖有君,君不君,臣不臣,君臣都不能夠盡其道,也就是都不能夠敦倫盡分,等于是沒有一樣。所以這是天下大亂。
所以,當一個朝代沒有人遵守禮,這就叫亂世。要想得到治世,治世就是和諧社會,必須恢復禮,使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意思就是說,當領導的像個領導,他有領導的權利,有盡到領導的義務。當被領導的,下屬的,也要像個下屬,他有他的權利和義務。各行其道,各盡己分。家里的父母、兄弟、夫婦,都要各自敦倫盡分,否則就是像孔子這種慨嘆。那真的是,圣人非常的悲痛,痛心疾首,看到這樣的亂世。
蕅益大師解釋說,「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嗚呼,可以中國而不如夷乎。」夫子痛哭流涕,為什么?禮崩樂壞。如果沒有禮樂,使天下大亂,那還情有可原。現在有禮樂,還天下大亂,這才真正令人痛心疾首。這「嗚呼」是蕅益大師的感嘆,豈能夠中國禮樂之邦、禮義之邦,還不如夷狄外族!這是什么?既是悲嘆,又是激勵,激勵做中國人要中國人的自豪。怎么才能自豪起來?恢復我們老祖宗的道統,那才不愧對中國人的稱號。
我們現在看到近代的中國,也飽受列強的凌辱。一百六十年來,都是,至少一百年,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到現在了,我們欣喜的看到,中國領導人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在提倡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以德治國,和諧社會。慢慢的,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恢復了。「可以中國而不如夷乎」!你看這句話,激發我們民族自豪感。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豈能夠說中國不如外國!我們不能崇洋媚外,外國有好東西我們也承認,但是我們中國人老祖宗的寶,那更要發揚光大。中國老祖宗給我們子孫留下來的傳統的文化,保存得很完整。你看孔孟之學,這里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說盡了。古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說得不為過。
一九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就曾經說過,要拯救、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必須依靠中國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你看,一個夷人,這個外國人,說出這樣的話,那我們中國人豈能夠還袖手旁觀?那真的是要奮發,豈能中國而不如夷乎!中國人還不如外國人乎!要去深入學習我們老祖宗的道統。湯恩比博士,這是二十世紀偉大的歷史哲學家,西方人視為圣賢了。他講到,中國最有資格幫助全世界形成大一統的局面,這樣的領導、這個領導的位置,中國來擔當最適合。為什么?中國有五千年的大一統的經驗、和諧的經驗。所以,如果我們自己做為中國人都不能夠認真的去深入學習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把自己的傳統都丟棄了,盲目的去追求外國人的東西,那真的是令圣賢人痛哭流涕。
【評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后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1)夷(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不知書達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