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關鍵詞:論語,里仁第四
【譯文】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這個「放」念的是第三聲,它的意思先儒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按照西漢的大儒孔安國他的批注,孔安國注,「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他這個放,『放于利而行』,這個放字當依字講,就是依據。這句話什么意思?每做一件事都依據,看看是不是能得到利益,想著自私自利,這樣去行事,那這是取怨之道。你想想,大家都自己想自己的利益,這利益就有沖突了。你要得到利益,可能就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這不當然就取怨了,讓人家生怨了。所以化解怨恨要從哪化?先從自己內心中,把自私自利給化解掉,把這對立沖突化解掉。我不爭利,你要利我就給你,我只有讓,絕沒有爭。老子講的「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哪里會有對立?哪里會有沖突?哪里會有怨恨?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間,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都有怨。甚至連家庭當中,夫婦都有怨、父子都有怨、兄弟都有怨。這個世間哪能不亂?一股怨氣,怨氣遲早要爆發。平時你說要靠忍,硬忍不行的,硬忍始終有一天會火山爆發。你看冰島就火山爆發,這伏不住,你得化解。怎么化解?自己內心中把利放下,你懷的是德,你不要懷著利,這沒有怨了,跟誰結怨?這是什么?化解怨恨之道,你知道取怨之道,你就知道化解之道。
那么怎么辦?要教學。把《論語》、古圣先賢的這些教誨,大力的去弘揚,讓大家都來做君子。如果世間都是君子了,這世間肯定天下太平,和諧世界。這個世間小人太多,都是爭利的小人,當然世界大亂了。《禮記·學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你們大家做好樣子。你看,來聽《論語》課,咱們每天晚上在這學習《論語》,學什么?學做君子、學做圣人。我們學就不一樣,就能夠變化氣質,你就有一種儒雅之風出來,這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你就變得特別儒雅,怎么看怎么像個君子,你就能影響別人。不說話,端坐在那里,你那種氣氛就有感染力,這是學習的好處!
你看我們師父上人,我們凈老,一出門大家肅然起敬,不講話,看到他那種溫文爾雅的態度,真是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德行全表現出來了。君子大儒之風,看得我們多么的敬愛。你想不想得到這樣的境界?你想,得學。學,最重要是干,「學而時習」,習就是真干、實踐,把你所學的用上,用到你的生活當中。譬如說你今天學到這一句,「放于利而行,多怨」,那我們要化解怨恨,我們就讓利,這你學到了。學一條就做一條,那你自自然然就不亦悅乎。不亦悅乎是你學習的體驗。這是放字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還是念放字這個音,當放縱講。「放于利而行」,這個放是放縱,就是任意發展。什么任意發展?自私自利任意發展,「放于利」,把自私自利放縱出來,這樣的行為必定招致別人的怨恨。這個利益人人都想爭,人人都想要,我們要克制才對。如果我們還要放縱它,我們也像世人一樣謀取私利,甚至損人利己,這不就是取怨之道。所以這放字當放縱講,或者當依字講,兩個說法都很好,異曲同工。
蕅益大師對這一段的批注,解釋得很簡短。他說,「卓吾云:何利之有?」就完了,問你一句。卓吾是李卓吾先生,跟蕅益大師是同一時代的人,也是大儒,儒佛都通的。蕅益大師引用他的話,「何利之有」?你參去!你想想你有什么利益?如果有利益,你可以依利而行,你可以搞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你可以放縱你的私利,但是你真得到利益了嗎?一個人損人利已,他得到什么好處?
你看明朝袁了凡先生,他這個命運從小就給孔先生算定,吉兇禍福、進退窮通全都有定數,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該來的會來,不該來的想都想不到,真是「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你爭得的利都是你命中該有的利益,你要是命中沒這個利,你靠偷靠搶都搶不來。不信你去搶搶看,你搶還沒開搶就被警察抓起來,何利之有?你該得到的會得到,何必去爭?何必去搶?何必去謀人家的?所以說「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不貪利,他心里只有德,只有義,該得到利他還會得,不樂得做君子?小人?小人他只想著利,把德行、把道義都虧損了,結果該得到的還是他那么點,甚至還會打折扣。他這個福,因為他沒有德行,不講道義,被打了折扣,這不冤枉?
所以這「何利之有」,真的,你把它參透,也就把利放下了。所以君子是什么?你真正明白了,你樂得作君子,你樂意去做,一點損失都沒有。為什么不做君子?偏偏要做小人?所以你把利益放下了,你才得到大利,這個利不是錢財可以買得來的利。錢財買得來的利叫小利、蠅頭小利,而且還是你命中該有的。你把利放下了,放下了,布施。布施了之后,你得到的是真正大利,所以愈布施愈富有。這個富有,首先是你的體驗。你不一定說要很有錢才會感到富有,你沒錢也能感到富有。
像我現在把工作辭掉,沒錢了,我覺得挺富有的。有時候跟企業家一起聊聊天,我就跟他開玩笑說「我比你還有錢,你看我都賺夠了,你還沒賺夠,我比你還有錢,說明你沒有我富有。」這個真像古人講的把金錢置于無用之地,這真富有。你一天到晚為五斗米折腰,那是窮人。你看你掙那點錢多辛苦,就是給你掙得億萬身家又怎么樣?反正最后你也帶不走,連身體都帶不走,你能帶走什么?只帶走你的業。你把這個問題想通了、參透了,就放下了,所以你才能體會到孔顏之樂。
孔子,你看飯疏食,曲肱而枕之。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他樂得不得了,他的生活多簡單。孔子吃的是蘿卜青菜,疏食,肉食都沒有。「曲肱而枕之」,睡覺枕頭都沒有,拿手臂枕著睡覺。曲肱就是曲著臂來睡,枕在這個手臂上。顏回吃飯連碗都沒有,拿個竹簍,竹子編成個小簍裝飯,叫簞食;喝水連杯子都沒有,拿個葫蘆瓢,瓢飲;居住在陋巷里頭。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這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天天雖然是吃的是疏食瓢飲,但是天天有精神大餐,用我們現在話講精神大餐。
諸位,看到大家那種笑臉,證明大家也都得到這個精神大餐的營養了,是不是比那個世間要快樂?所以古人講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那個財色名食睡,利欲那個味道,你要是沒覺悟覺得挺好的,你覺悟了之后,真的不如法味濃。從圣賢典籍里頭學習,那個樂從內心中像泉水一樣不斷涌出。再回頭看看那些搞財色名食睡的人,爭來爭去都是爭,趕緊放掉。放掉之后你也不要害怕,該來的還來,該有的還有,你該有什么受用就會有什么受用。
【評析】
本章也談義與利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這里仍談先義后利的觀點。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2)怨:別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