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一吃一个摸一个_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mba_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_欧美自拍亚洲综合丝袜_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_精品日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仙踪林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這一章我們也常常的引用,學習圣賢教育,這一章教給我們應該存有什么樣的心態。我們來先看朱熹朱夫子的《四書集注》,他說,「三人同行」,這三個人一起走,「其一我也」,一個是我,「彼二人者」,那另外兩個人,「一善一惡」,就是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這個意思講得很明白。三個人在一起,一個善人,一個惡人,我跟他們在一起,我跟那個善人學。學了以后,發現自己比不上善人的,證明我自己有惡,我要改掉,然后向善人看齊了,這叫從其善。如果看到惡人他身上的毛病,反觀自己,看看我自己有沒有?如果我有,我自己要改其惡,這個其不是講別人,是講自己,通過改自己的毛病,改惡修善,來感化那個惡人。這兩個人,善人和惡人,不都就是我的老師嗎?一個給我做榜樣,讓我效法;一個讓我反省,看看有沒有這個惡,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都對我有教育的恩德,我要感恩他們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上不外乎就是這兩類人,善人和惡人。善人和惡人,都是對我這個標準而言的,一類人比我善,一類人比我惡,肯定任何兩個人都能夠找出比我善的人,和比我惡的人。即使是我自己已經很善了,但是善的并不圓滿,不圓滿的地方,還是需要改正,所以永遠可以有向別人學習的地方,因此能夠學而不厭。

  底下朱子又引尹氏,這就是宋朝的大儒尹焞,字彥明,尹彥明的話,他是程頤的弟子。程頤,二程兄弟,是朱熹的私淑老師,理學的奠基人。尹彥明這里說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他引用了《論語》另外一章的話講,「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個賢就是善,不賢就是惡,這里講到的賢和不賢也是一樣,跟善人和惡人相對應。實際上,即使是在一個人身上,我們也能找到賢與不賢,也能找到善與惡。所以把它解釋成兩個人,還是有局限,應該是解釋成善的方面和惡的方面。即使一個人身上,他有善的優點,我們要效法;他有不好的,我們反觀內省,看看自己有沒有,有就改。所以善和惡、賢與不賢,可以就兩個不同的人來講,也可以就同一個人不同的優缺點來講;也能夠引申為任何事當中,善事、惡事,不一定就人而言,有正面的、有反面的,這個包含的范圍就廣了。原則都是一樣,都是用這個方法,見賢思齊,就是向他們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所以善惡皆我之師,你看兩方面都是我的老師,我無論遇到善的、還是惡的境界,我都能夠提升,所以「進善其有窮乎」,這樣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而且是很快速的。這是善學,孔子講好學,這就是好學,他懂得學,什么樣的境界來了,他都是提升。那不善學的人,他什么心態?見到善的,自己還不服氣:有什么了不起?他不是學習,而是嫉妒,而是自己在那里分別高下。見到惡的,他看不起,他在那里心中貶低對方,甚至討厭對方。如果他對我有傷害的話,我就怨恨對方。你看,善的、惡的都使我墮落了,這樣子就不善學了。所以進步還是退步,全看你這個心態。夫子在這里教育我們,待人處事接物應該用什么心。用這種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樣的心態,你能成圣成賢,否則將永遠墮在凡夫窠臼,沉淪在凡夫那個境界里頭,你不能夠提升。

  下面我們又看《雪公講要》,他的意思也有很好的補充。「集解何晏注」,他老人家引用《論語集解》很多,這是三國時代的何晏,何平叔,他字平叔,何平叔所注。「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集解》這里解釋這個話,意思比《朱子集注》要更為圓融。朱子解釋說三人同行,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但是《集解》這里講,三人里頭,本沒有賢愚,也就是本沒有善惡,為什么?這是就本性上來講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在本性上來講,大家是平等的,所以沒有賢愚、沒有善惡,這叫本善。本善不是跟惡相對,那個相對的善不叫本善,本善是沒有相對的,所以叫純善,純善無惡,這是講本性。那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有善人、有惡人,這是哪來的?這是因為習性不同,《三字經》里,你看下面兩句話說,「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是《論語》當中孔子講的,本性是一樣的,沒有善惡的分別,純善無惡,但是我們后天所養成的習性,那就有大差別了。后天養成善的習性,這就是善人;養成了惡的習性,這就是惡人了。所以講善惡、講賢愚,是從習性上講的,不是講本性。

  為什么會有習性上善惡的分別?《三字經》下面那兩句說得明了,它說,「茍不教,性乃遷」,茍就是如果,如果沒有接受教育,我們的習性就會遠離本性,遷就是遷移,離開本性了,這就有了習性上的善惡。所以后天教育十分的重要,假如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圣賢教育,這個人就是善人;從小沒有接受圣賢教育,而受到社會的不良之風污染,那這就是惡人。我們關鍵是看自己身上,確確實實有很多的習氣毛病,受到很多的污染。你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毛病習氣,你叫開悟了,開悟之后要改。夫子在這一章里面就教我們開悟、修行的方法,如何能開悟?你看到別人有善有惡,容易看到,看自己難,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時候,別人有善,想一想自己有沒有?有,很好,保持下去;沒有的話,立刻要向他學習,所以這里講擇善從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從就是跟從,跟著他學,效法他。如果看到別人有不善,看別人很容易,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別人是我的鏡子,通過他身上的毛病,我能夠反觀到自己身上有沒有毛病,如果有這些不善,改之,自己要改。

  你看,這善人、惡人兩個人豈不都是我的老師?只要你會學,那你就處處都遇到老師,周圍人全是我的老師,所以說無常師,圣人無常師。常就是一定的,只專指某個人才是我的老師,那個你不善學,你只有一個老師。圣人善學,所以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他遇到的全是老師,這叫無常師,處處都是學習的地方,哪里都是課堂。只要我們能夠提起這一分警覺心,這一分觀照力,那你也能做到圣人無常師,就是處處都遇到老師。

  在佛經里頭,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到末后《四十華嚴》就寫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出門去參學,那是什么?在文殊菩薩會下他畢業了,獲得根本智,然后他出去參學,在五十三位老師會下學習。這五十三位老師代表著社會上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善的、有不善的,其中有三位就代表著貪瞋癡三毒煩惱。代表貪的,伐蘇蜜多女,這是淫女,貪愛;代表瞋的,甘露火王,這是瞋怒;代表愚癡的,勝熱婆羅門。這三位也是善知識,也是善財的老師,善財在他們會下也在提升境界。所以五十三參參完了之后,他圓滿成佛了,這是善財的表演,真正是圣人無常師。

  我們會說:善財真是好運氣!你看他出門都遇到這些菩薩,教導他讓他提升,我怎么就沒遇到?不是你沒遇到,你遇到了,你看不見,你看不出來。我們從早到晚遇到的種種人,不就都是像善財所遇到的善知識一樣嗎?有善的、有惡的,只是看看我們善不善學,能不能如夫子這里所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能不能夠自己反觀,這個是重要的。善財就懂,所以他提升,他不看那個老師有什么毛病,他不這樣看,他是往自己自身上反求,所以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樣我們就了解了,世出世間的圣人都是用這個心態,善學。

  《雪公講要》底下又引《劉氏正義》,這是清朝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說,「何注似以『行』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其有善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善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這里雪公他引劉氏《論語正義》里頭的話,給我們就把朱子所說的這一善、一惡是分兩個人,這個觀點加以圓解。他講《何注》,就是何晏的批注,「似以」,就是好像,這用詞都比較的嚴謹,跟你斟酌商量的意思。「以行為言行之行」,這三人行,這個行不是說一起走路,這個行講的是言行之行,那就講得更好了。三個人的行為,這是論的是行為,不是論人了,這個涵蓋面、范圍就更廣了,比人更廣了。而且教我們看行為,不要看人,就是論事不論人,我們從事上、從行為上來學。我們不判別那個人是善惡,人都是本善的,只有行顯現有善惡。

  所以這里講「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這個本是講本性,本性本善。「其有善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所以這是講事上,這是習性使然。善的習性作用,這個人在做善事了;不善的習性作用,這個人在做惡事。在這事上我們見出有善、有不善,那我們就事論事,就在這個事上我們來自己反觀,「擇善而從之改之」,改之是自己有不善要改,「非謂一人善」,不是說一個人善,一個人不善。所以夫子在這里,他的用意不是讓我們去判斷人家是善還是不善,你有這個閑工夫判斷人善還是不善,不如自己好好的反求諸己、用功斷惡修善好。所以把重點放在修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可見,這里講的善和不善,不是論人的,是論他的行為,這個三人行那個行字,當作言行來講,就更加貼切。

  下面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點睛注》,他只有八個字,「師心之人,那知此益」,真正是龍點睛了。師心,就是以自心為師的意思,也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他就不懂得在境界上學習了。這個人傲慢心重,不能夠謙虛好學,所以見到人善和不善,他就不能夠學習了。因為有傲慢,人家行善,看不起,反生嫉妒;人家有不善,他就生輕慢心,哪里懂得《論語》這一章里頭講到的益處?所以他的境界不能提升。因此,學習重要的是要把心謙卑下來,自己不能覺得自己很高,自己覺得高,你就很難進步。那自己確實是很差勁,我們比起古圣先賢簡直是不能比,你比孔子怎么樣?比孟子怎么樣?更不要說跟堯舜禹湯相比,就連歷史上的這些君子、士人,我們都有很多不足,比不上人家。哪怕是周圍的人,我們仔細留意一下,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把心謙卑下來之后,我們才能夠受教。就好像一個杯子,如果這個里頭裝滿了水,你再往里頭倒,倒不進去了,因為它滿了。這師心之人,自以為是的、驕傲自大的,就是裝滿了的容器,不能再接受新的教誨了。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空掉,你才能接受新鮮的這些教育。

  在待人處事接物當中,最不容易過關的,可以說是遇到不善的人的時候,特別是這個不善的人是沖著我來的,他來障礙我、來毀謗我、來陷害我,這個時候我能不能還用孔子這一章的教誨,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不怨恨對方,我不看對方不善,我只是反省自己,努力斷惡修善,這就是我們修學的境界。圣人之所以為圣人,他真正那個心止于這樣的境界當中而不動搖,他能接受考驗。

  在佛經里頭有一部《大方便佛報恩經》,在第四卷就記載著釋迦牟尼佛他跟提婆達多兩個人的關系。我們知道提婆達多他是一個大惡人,他跟釋迦牟尼佛是親戚,是堂兄弟。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了,他也出家,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看到釋迦牟尼佛受到信眾的恭敬供養,心里起了嫉妒心。覺得釋迦牟尼佛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也要做一個新佛,讓大家也來恭敬我、贊嘆我、供養我,名聞利養心很重,對佛不服氣。所以他自己搞一套,也修得神通,也攝受了一批信眾,一起來破壞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事業,破壞僧團。甚至要謀害佛,他要把佛害死之后,他自己就作新佛。你看這個好勝心這么強,到了無惡不作的地步。

  有一次佛走到山澗,兩山之間,提婆達多事先在山頂上埋伏好,見到釋迦牟尼佛走到底下的時候,他就把大石頭往下推,想要把釋迦牟尼佛砸死。釋迦牟尼佛福報大,什么眾生都不能害死佛的。護法神在空中用金剛杵把石頭給打碎了,但是這石片掉下來劃破了釋迦牟尼佛的腳,這就出佛身血了。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屬于五逆重罪,這個罪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是無間地獄。釋迦牟尼佛對這樣的惡人,存什么心態?我們看經上有這樣的經文,說,「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若說其事窮劫不盡」。釋迦牟尼佛講,提婆達多這個人用惡心來毀謗、傷害如來,就是佛,他有這個惡心,講他的事,窮劫不盡。為什么?因為佛在這底下經里面跟我們講了事實真相,因為每一尊佛要出生的時候,提婆達多都跟著來,這是什么?冤家,所以提婆達多也不是專指一個人,他是指如來的怨懟、怨敵,他就是來毀害如來的。所以這個事情,生生世世是跟著的,他所做的這些傷害如來的事情不勝枚舉,太多了,講不盡。「而如來常以慈悲力,愍而哀傷」,你看,佛對于這樣的惡人、這樣的怨敵,他以什么心?以慈悲力,就是他懷著慈悲的心。慈悲就是夫子講的仁心,仁者無敵,仁者心目中沒有敵人,因為他只有愛人,他不會有跟人對立的念頭,所以對于這樣的惡人,愍愍而哀傷。愍是慈愍,憐憫同情他、哀傷他,為什么?他造作這種罪業得的果報都是阿鼻地獄。這個人胡涂到極點了,要逞一時的好勝心,沒想到果報是長劫在地獄中受苦,可哀可痛!所以想到這個,怎么還會對他有厭惡心?可憐他都來不及。這種慈悲的心就化解了任何的怨懟心。

  佛底下又講,「我以值遇提婆達多故,速得成佛」。釋迦牟尼佛他感恩提婆達多,為什么?正是因為他遇到提婆達多這樣的人,來給他考驗、給他磨煉,讓他在這個境界里頭還能保持慈悲心。這個人惡到極點了,你看還是我們不怨恨,反而感恩,正因為他對我的這種磨煉,讓我境界大幅度提升,速得成佛。他對我這樣,讓我消業障,要我增福慧,怎么消業障、怎么增福慧?你在這個考驗面前,你不起怨恨心、不起瞋恚心,你的境界大幅提升,你就消業障、你就增福慧,福德智慧。那成佛是福德和智慧都圓滿了,這就成佛了,這叫二足尊,二足就是兩個滿足了、圓滿了,哪兩個?一個福德,一個智慧。所以「念其恩故常垂慈愍」,佛對于提婆達多念念不忘他的恩德,你看這樣的大惡人,他成就我來了。我們恩師寫過一首詩,就是講要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成全了你的定慧,提升了你的境界,消除了你的業障,所以要感恩,永遠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而對那個給我施恩的人,提婆達多,我要憐憫他,常垂慈愍,為什么?他不惜墮地獄的代價來成全我的功德,提升我的境界,這不就是大恩人嗎?那我要真正感恩他,我成佛以后,我先要度他。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上做忍辱仙人的時候,《金剛經》里寫到這個故事,遭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最慘的一種刑法,叫凌遲處死,把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來,這樣的死。忍辱仙人對歌利王有沒有怨恨?沒有,一絲毫怨恨都沒有,只有感恩。所以他發愿,將來要是我成佛了,我先要度你。后來他果然成就了,這就是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他首先在鹿野苑講法,度五比丘,第一個開悟證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真正實現他的諾言了。歌利王當那一世身生墮地獄,也在地獄不知多久了。你看,釋迦牟尼佛從因地一直到成佛,這中間是以劫數來計算的。他遭遇這個因果,可是他成就釋迦牟尼佛這個功德很大,所以他遇到這樣的緣,雖然造這樣的惡業,可是他也因此而得度了,這就是佛的慈愍。

  在這個經上,《大方便佛報恩經》里頭,佛也講到,佛知道提婆達多墮到阿鼻地獄了,因為感恩他、慈愍他,所以特別派遣弟子阿難到地獄里面去問候提婆達多。阿難也是證果的,所以他乘佛神力,他能到地獄里去。地獄只有兩種人能去,一個是造惡業的,業力受報的,到地獄去;另外一個是威神力,到地獄去度眾生的。除了這兩種人,其它人沒辦法去,所以我們根本沒辦法看到地獄,沒造這個業看不到,沒這個威神力也去不到。阿難代表佛去問候提婆達多,問他這種地獄的苦你能不能忍受?阿難首先到了地獄的門口,地獄都有把門的那些獄卒,是牛頭阿傍,我們現在民間講的牛頭馬面,他們把守著地獄。阿難就問他,請您幫我叫一下提婆達多出來。這牛頭阿傍就說,你問的是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因為過去每一位佛都有提婆達多。

  這個訊息給我很深的啟示,原來每一尊佛出世,他都有提婆達多去磨他,你要成佛,必須要經過這些惡人的磨煉,你要經過考試,要考試過關了你才能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圣賢教育,怎么能說沒有魔?俗語講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個魔,不一定是魔鬼,那是講來磨你的、來考驗你的。你的道行提升了一步,那個魔力又給你加高一步,總是比你高,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什么要比你高?比你高,你能禁得起這樣的磨煉,你的道行才能提升。要不經過這樣的磨,提升不了。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說老實話,那個惡人,提升我的這個老師,他對我的提升更大,比善人甚至都更大。只要你能善學,一定要存著虛心受教的態度,絕對不能看對方有什么缺點,不能夠起對立,只是虛心接受對方的磨煉。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心態,所以他成就了;孔子也是這個心態,他也成就了。你看下一章就講到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司馬桓魋也是惡人,要殺孔子,孔子泰然處之,心里沒有怨恨,他也提升了。所以我們修學圣道的,怎么能夠說沒有磨?沒有磨的,你就沒進步了。你看我們的恩師,這五十年來弘揚圣教,遭受多少磨!每次給他磨的,都是讓他提升的,只要你不瞋恚,你能忍辱,相信這都是佛菩薩加給我的,來提升我的。

  所以提婆達多他也不是普通人,都是什么?佛菩薩應化來的,故意來成就釋迦牟尼佛的。所以牛頭阿傍問,你問的是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阿難說,我想叫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這個牛頭阿傍就想,知道了,就把提婆達多叫出來跟阿難見面。提婆達多見到阿難,就對阿難講,「真是感恩,釋迦牟尼佛現在還能夠憐憫我,我墮到地獄了,他老人家還在這樣的憐憫我,想到我,派遣你來看望我。」阿難就代佛來問候他,說「你現在地獄的苦痛能不能忍受?」提婆達多說,「我處在阿鼻地獄里面,猶如比丘入三禪樂」。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里他不是受苦,他是受三禪天的樂。三禪天是色界天,色界四禪天,他是三禪,很高。這個樂,比欲界的樂要高,禪定的妙樂,欲界人沒辦法享受,提婆達多在那里面享受三禪之樂,為什么?因為他的功德太大了,他成就了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個功德讓他得到殊勝的果報。

  在事相上,他害佛,那一定是墮地獄的,可是因為他又成就了佛,所以他在地獄里面享受的是三禪之樂。這個妙不可言,又可見得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害佛必墮地獄,但是成就了佛他又享受三禪樂,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而因和果之間又不能互相抵消,同時并存。因為佛受到提婆達多的傷害的時候,心里沒有任何怨恨,他提升了。他提升了,提婆達多就有功德了。假如佛要是不提升,他要是心里面跟他起對立,那提婆達多還是會墮地獄,但是他就不能受三禪樂,因為他沒有功德。你不能成就,他就沒有功德;你成就了,他就在地獄里還享受三禪樂的這個福報。你想想,佛是如何化解怨恨,把敵人都轉化成恩人,所以提婆達多感謝佛,見到阿難來了,他感謝,他明白了,自己墮到地獄就明白了。一定我們自己要成就,自己不成就,那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自己要成就了,就能夠化敵為友,化怨為親。

  底下經文里面又說,「佛言,菩薩摩訶薩,修大方便引接眾生,其受生死無量大苦,不以為患」。這是講菩薩摩訶薩,大菩薩,修大方便來接引眾生,即使是受生死無量的苦,都不以為憂患。「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這經里頭,說老實話,把幕后真相給我們揭示出來了。這是佛親口講的,說如果有人講提婆達多真的是一個惡人,他造了罪業墮阿鼻地獄的,無有是處,這個話沒有道理。所以提婆達多是什么人?大菩薩,這里講的菩薩摩訶薩,他修的是大方便,他是為了成全佛,示現受生死無量之苦,他不以為憂患,他這是密行,成全釋迦牟尼佛來的。

  因此我們真正明了這個,要懂得自己去改變心態,我們遇到了惡人,遇到來刁難我、傷害我的人,要知道對方不是一般人,就是菩薩摩訶薩來的,來成就我的。印光大師教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我現在肉眼凡夫,看不出來對方是什么人,不像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就看出來了,然后告訴我們大家,提婆達多是菩薩摩訶薩,故意來這示現的。其實每一個來折磨我的人,都是我的菩薩摩訶薩,所以哪里有什么善人、惡人?全是菩薩,他示現善行的、惡行的菩薩。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遇到的有善的菩薩、有惡的菩薩,他們的行為上有善惡,但是都是來成就我的。這個道理真懂了,那就你會常生歡喜心,你不會有怨恨心,絕不會怨天尤人,天天只是法喜充滿,天天進步。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szxdaf88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免费高清 | 18禁又污又黄又爽的网站不卡 |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毛片 | 四虎最新网址 | 无码VR最新无码AV专区 |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成人免费看98影视mp4 |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日本高清不卡三区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播放av66 | 欧美色综合影院 | 一级毛片在线看aaaa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色 | 青青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日批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熟妇色XXXXX日本老妇 |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 |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A片 午夜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9 | 免费看黄网站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www |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 h纯肉无遮掩3d动漫免费网站 |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区别 |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男女性高视频 |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 免费A级毛片 | 99r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 日本三线免费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忘忧草 |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免费 |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