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風君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再高貴的精神,再美好的生命,都會隨著死亡而消逝。
人們恐懼死亡,敬畏死亡,祭奠死亡。
中國文化里有四大鬼節,寒衣節就是其中之一。
潛移默化中,每個人中國人都在節日中感受到死亡的教化。
慢慢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1、生物學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開始
佛說,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生老病死,一個人從生下來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認識死亡,理解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場修行。
當一個人真正見過生命的消逝,他的童年也就結束了。
歡愉的日子,一下子看到了終點。
人生再也沒有單純的快樂。
中國人說:未知生,焉知死。
希望人們珍惜當下,不要考慮太多虛無的事情。
希臘人說:向死而生。
希望人們銘記死亡不可避免,人們要學著珍惜生命,珍惜當下。
中國人的清明節、上巳節、中元節、寒衣節都是與死亡有關的節日。
人們掃墓祭奠,緬懷已逝的親人或者朋友。
同時也是接受死亡,明白人生終究是有盡頭。
《西藏生死書》有一句話:“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生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由死亡賦予的,因為有了死亡,生才顯得更為重要與珍貴。
2、社會學死亡:
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好好道別
有本書叫《最好的告別》,記錄了現代人如何接受衰老,體面地面對死亡。
如何平靜地和親友做好最后的囑托和交代。
但是更多的告別是無聲的,甚至來不及告別。
鳳凰《在人間》節目里,有一個叫倩倩的女孩,媽媽不幸感染肺炎去世。
去世前,媽媽給她留下的字條寫著:
“你做蛋糕的面粉過期了,我給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質期的,你一個人生活以后買小包裝的,日子是要精打細算的過……”
前幾日,母親還在嘮叨她啥時候結婚。
轉眼之間,母親就已經去世了。
孩子們在門口跪著磕頭送一程,最后一面都那么倉促。
太多遺憾了。
你愛的人和你說著話,穿了件普通的大衣出門。
但他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回來。
冰箱里還有沒吃完的菜,陽臺還有在曬的床單……
有些離開真的太倉促。
我們常常為生而歡喜,對死卻沒有準備。
人生沒有永遠,來日并不方長。
去做想做的事,去見想見的人,別拖延,別等待。
因為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3、人本心理學死亡:
遺忘,是徹底的死亡
一個人怎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記得他,他就真正意義上消失了。
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仿佛從沒來過。
寒衣節的初衷是天涼了,給去世的親人,送去陰間的衣服。
清明則是打掃房子,讓先人住得舒服。
中元節是秋收之后,供奉新米,請求祖先庇佑。
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涉及。
這是中國人“事死者,如事生”的傳統。
無論如何,這世上始終有人記得你,關心你。
只要香火不曾斷絕,一個家族的傳統與記憶就不會消散。
牢記祖先的家訓,牢記他們的故事。
在追憶中,牢記歷史,心懷敬畏。
在追憶中,緬懷先人,不墮家風。
錢穆說:人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融入歷史中,這樣的人永恒不朽。
我們也許無法成為偉大的歷史人物,但是也要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直面死亡,直面有限的人生,匆匆百年,我們到底要如何度過呢?
不要辜負生命,不要辜負當下。
也許,這才是鬼節最大的意義。
關鍵詞:寒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