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于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于文;繁戰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賞重則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
(節選自《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
㈡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所問高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后必無復”,此非所以應也。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于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且文公又不知咎犯之言。咎犯所謂“不厭詐偽”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敵者,所伐之國也,后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咎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后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咎犯則以兼之矣。咎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詐偽”者,軍旅之計也。咎犯前有善言,后有戰勝,故咎犯有二功而后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
B.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
C.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
D.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后將無復”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兩句中的“復”字含義不同。
B.“不當文公之問”與“當窗理云鬢”(《木蘭詩》)兩句中的“當”字含義相同。
C.“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因”字含義不同。
D.“不厭忠信”與“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厭”字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于城濮交戰的戰爭策略,咎犯主張用詐術作戰,但雍季認為這是竭澤而漁的做法,不是長久之道。最終晉文公采用詐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B.晉文公認為雍季的話有利百世,而咎犯的話只能應一時之急,因此給予雍季上等賞賜,孔子贊賞晉文公的做法,認為優厚的賞賜是能夠稱霸的關鍵。
C.韓非子認為雍季的回答沒有抓住問題要點,文公也并非那么英明,他不懂得權宜之計,又不懂得長遠利益,不免除眼前災難就沒時間去等待長遠利益。
D.韓非子認為咎犯之言注重忠信,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咎犯又幫晉文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兼有功勞和正確的意見,應得到上等獎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①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
②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詐偽”者,軍旅之計也。
【答案】
10.C句意:靠詐術成功,即便成功了,最終也必定毀壞,即便勝利了,最終也必定失敗。普天下取得過勝利的人很多,可是成就霸業的才五個,文公作為其中的一個,知道勝利是如何取得的。取得了勝利卻不知這勝利是如何取得的,那就跟沒有取得勝利一樣。
“其成毀”“其勝敗”兩句句式結構相同,應分別斷開,排除BD;
“知勝之所成也”,“也”句末表停頓,后面應斷開;且“勝而不知勝之所成”中“所成”為所字結構,不可斷開,排除A。
故答案為:C。
11.B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的能力。
A.前者是“重復、再一次”的意思;后者是“重疊”之意。句意:以后就不可再用了/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
B.“含義相同”錯誤,含義不同。前者是“適應、適合”的意思;后者是“對著”的意思。句意:沒有適應文公的提問/對著窗戶梳理像云一樣的頭發。
C.前者是“根據”的意思;后者是“通過、經由”的意思。句意:要根據問題的大小緩急而作相應的回答/經由門客引導著到相如府上賠罪。
D.兩者都意為“滿足”。句意:不滿足地追求忠信/晉國,哪會有滿足的時候呢。
故答案為:B。
12.B.“認為優厚的賞賜是能夠稱霸的關鍵”曲解文意。孔子認為文公臨危難時采用詐術,回過頭來又能尊崇賢人,這是他稱霸的關鍵。
故答案為:B。
13.①臨危難時采用詐術,足以打退敵軍;回過頭來尊崇賢人,足可報答賢人的恩德。晉文公雖然不能始終如一(用德行來要求自己),卻也足以稱霸啊!
②已經愛護下屬又不欺騙民眾,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話呢?但他一定要說“(戰勝楚軍的辦法)來自欺騙詭詐”,是因為這屬于戰爭計謀。
【參考譯文】
㈠當初晉文公將與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召來咎犯問他:“敵眾我寡,這個仗該怎樣打?”咎犯說:“我聽說,禮儀繁雜的國家,對于禮儀從不覺得滿足;經常打仗的國家,對于詭詐之術也不會感到滿足。您用詐術作戰就行。”晉文公把咎犯的話告訴雍季,雍季說:“竭澤而漁,怎么會沒有收獲呢?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焚林打獵,怎么不能收獲獵物呢?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可獵了。欺詐虛偽的辦法,雖然可以取得一時的勝利(茍且可用),以后就不可再用了,不是長久之道。”晉文公采用咎犯的計謀,在城濮打敗了楚國人。回來進行賞賜,給予雍季上等賞賜。眾大臣向晉文公進諫說:“城濮之戰的勝利,用的是咎犯提出的謀略。您采用他的謀略,賞賜時卻把他放在后邊,恐怕不合適吧?”晉文公說:“雍季的話是百世有利的;咎犯的見解只是有利一時。怎么能讓有利一時的賞賜先于有百世之利的呢?”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臨危難時采用詐術,足以打退敵軍;回過頭來尊崇賢人,足可報答賢人的恩德。晉文公雖然不能始終如一(用德行來要求自己),卻也足以稱霸啊!”賞賜重民風就會隨之改變,民風改變就能成功。靠詐術成功,即便成功了,最終也必定毀壞,即便勝利了,最終也必定失敗。普天下取得過勝利的人很多,可是成就霸業的才五個,文公作為其中的一個,知道勝利是如何取得的。取得了勝利卻不知這勝利是如何取得的,那就跟沒有取得勝利一樣。
㈡有人說: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提問。凡是回答問題,要根據問題的大小緩急而作相應的回答。提的問題高尚博大,卻用低下狹隘的話去回答,明君是不能接受的。現在文公問的是“以少敵眾”,回答卻是“以后肯定不能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這不是針對問題作出的回答。再說,文公也不懂得權宜之計,又不懂得長遠利益。打仗如果取勝,就會國家安全,君位穩定,兵力強盛,威勢確立,即使以后能出現同樣情況,也不會比這次勝利獲益更大的了,還擔心什么長遠利益不來呢?打仗如果不勝,就會國家危亡,兵力削弱,君主身死名滅,想免除眼前的災難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等待長遠利益呢?期待獲得長遠利益,在于今日戰勝敵軍;今日的勝利,在于對敵人使用欺詐手段;欺詐敵人,不過是為了長遠利益罷了。所以說,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提問。再說文公也沒有理解咎犯的話。咎犯所說“不嫌欺詐多”的話,不是指欺詐民眾,而是指欺詐敵人。敵人,是要討伐的國家,以后即使不再用這樣的辦法獲利,又有什么損害呢?文公之所以先賞雍季,是因為他有功嗎?然而用來戰勝楚國打敗楚軍的,卻是咎犯的計謀。是因為雍季說得好嗎?然而雍季說“以后不能再用了”,這表明他并沒有講出什么正確意見。咎犯則已經兼有功勞和正確的意見。咎犯說“講究禮儀的君子,不滿足地追求忠信”:忠誠,是用來愛護下屬的;信義,是用來不欺騙民眾的。已經愛護下屬又不欺騙民眾,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話呢?但他一定要說“(戰勝楚軍的辦法)來自欺騙詭詐”,是因為這屬于戰爭計謀。咎犯前有正確的言論,后有戰勝的功勞,結果,咎犯兼有二功卻排在雍季后面,雍季沒有一點功勞卻排在前面受賞。(孔子還說什么)“文公稱霸,不也是很應該的嗎?”這表明孔子是不懂得正確行賞的。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