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南陽人。父謙,都督僉事,震襲指揮使。正統九年從征兀良哈有功,進都指揮僉事。已,從王驥平麓川,進同知。
天順中,復從瑛平貴東苗干把豬。瑛卒,即以震充總兵官,代鎮貴州、湖廣。初。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賦逃入苗中。偽稱唐太宗后,眾萬余,僭王,建元“武烈”,剽掠遠近。震進擊,大破之。添保遁入貴州鬼池諸苗中,復誘群苗出掠。震擒之,送京師。尋破西堡苗。
十一年,苗復犯武岡、靖州,湖湘大擾。震與巡撫劉敷等分五道進,破六百二十余寨,俘斬八千五百余人,獲賊孥萬計。論功封興寧伯。時武靖侯趙輔、寧晉伯劉聚皆以功封,論者多訾議之,獨震功最高,人無異言。
遂逮下獄。奪爵,降左都督,南京閑住。未幾,直遣校尉緝事。言震陰結守備太監覃包。私通貨賂。帝怒,遣直赴南京數包等罪,責降包孝陵司香,勒震回京。直敗,震訴復爵,尋卒。
竟以是敗。
(選自《明史·李震傳》,有刪節)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李震“善用兵”的一組是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李震官至都指揮僉事,是由于從征有功。景泰二年,他與王來征討韋同烈,俘虜和斬殺一千六百人,共同攻克香爐山,俘獲韋同烈。
11.(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共7分)
①尋坐罪征還。方瑛討苗,乞震隨軍,詔許立功贖。(4分)
②直遣校尉緝事,言震陰結守備太監覃包,私通貨賂。(3分)
參考答案
8.D(“竟”應為“最終”之意)
9.A(②是李添保的行為⑥是李震安撫流民的舉措)
10.B(“李震奮然率領余兵,從南漳大破賊人”錯,原文的表述是“白圭等大軍至,震自南漳進兵合擊,大破之,賊遂平”;“損失數十人”不準確,原文的表述是“都指揮以下死者三十八人”,意為損失數十員校將)
11. (1)①(李震)不久因獲罪被征調回來。方瑛討伐苗人,請求讓李震隨軍出征,詔令允許他立功贖罪。(尋、坐罪、乞、許各一分,將“方”譯為“正當”“正在”“恰逢”“適逢”等扣一分)
②汪直派遣校尉去刺探情況,他們說李震暗中勾結守備太監覃包,私下用財物賄賂。
【參考譯文】
李震,南陽人。父親李謙,任都督僉事,李震承襲指揮使。正統九年,他隨軍出征兀良哈有功,升為都指揮僉事。不久,隨從王驥平定麓川,被提拔為同知。
景帝即位后,他擔任貴州右參將。在偏橋攻打苗人,將其擊敗。晉升為都指揮使,駐守靖州。不久因獲罪被征調回來。方瑛討伐苗人,請求讓李震隨軍出征,詔令允許他立功贖罪。不久,他隨從方瑛大破天堂等地苗人,于是擔任左參將。
天順年間,他又跟隨方瑛平定貴東苗人干把豬。方瑛去世,朝廷就任命李震為總兵官,代理鎮守貴州、湖廣。當初,麻城人李添保因逃避賦稅逃入苗人當中,謊稱自己是唐太宗的后代,擁有部眾一萬多人,越分稱王,建年號為“武烈”,搶掠遠近各地。李震帶兵攻擊,大破李添保。李添保逃入貴州鬼池苗人當中,又引誘諸多苗人出來搶掠。李震擒住了他,把他送到京師。不久李震又打敗西堡的苗人。
荊州、襄陽一帶賊人劉千斤、石和尚作亂,李震率兵討伐。賊人屢敗,官軍乘勝追到梅溪賊人巢穴。官軍仗打得并不順利,都指揮以下三十八人戰死,有詔書嚴厲責備李震。白圭等大軍到后,李震從南漳進軍,聯合攻擊,大破賊人,賊亂于是被平定。論功,李震升為右都督。
當時武岡、沅靖、銅鼓、五開等地的苗人又紛紛起來作亂,而貴州也告急。李震說貴州終究難以在遠處加以控制,請求讓他專門鎮守湖廣。皇上答應了,于是李震被調回軍隊。由銅鼓、天柱分四路進兵,連破賊人,直抵清水江。用苗人當向導,深入賊境。兩個月間他攻破賊人巢穴八百處,焚燒房舍一萬三千間,斬獲三千三百人,而搶劫桂陽的廣西瑤人,也被斬殺三千八百余人。當時,李震的威名震于西南地區,苗人、僚人聽到傳聞都害怕他,稱他為“金牌李”。七年,李震與項忠討伐平定四處流竄的盜賊李原,招安使九十萬流民歸附,荊州、襄陽地區的賊人于是被平定。
十一年,苗人又侵犯武岡、靖州,湖湘一帶受到嚴重騷擾。李震與巡撫劉敷等人分五路出兵,攻破六百二十多個苗人的寨子,俘虜和斬殺八千五百余人,俘獲賊人的妻子兒女數以萬計。論功行賞,李震被封為興寧伯。當時武靖侯趙輔、寧晉伯劉聚都因功受封,但議論者多對他們有異議,唯獨李震功勞最高,沒有人有異議。
參將吳經與李震有矛盾,吳經的弟弟千戶吳綬是汪直的心腹,吳經便囑咐吳綬陷害李震。正好汪直在排擠項忠,言辭牽涉到李震,李震于是被捕入獄。他被剝奪爵位,降為左都督,發往南京暫住。不久,汪直派遣校尉去刺探情況,他們說李震暗中勾結守備太監覃包,私下用財物賄賂。皇上大怒,派汪直到南京歷數覃包等人的罪行,貶覃包為孝陵司香,勒令李震回京。汪直失勢后,李震上訴請求恢復爵位,不久后去世。
李震在湖湘地區待得時間長了,熟知苗人情況,善于用兵。當時論征伐苗人之功,方瑛之后以李震為最。但他貪圖功利,喜歡冒進,又喜歡結交權貴,最終因此而敗。
關鍵詞:“李震,南陽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