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shàn jiàn zhě bù bá , shàn bào zhě bù tuō , zǐ sūn yǐ jì sì bù chuò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xiū zhī yú shēn , qí dé nǎi zhēn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xiū zhī yú jiā , qí dé nǎi yú ;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xiū zhī yú xiāng , qí dé nǎi cháng ;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xiū zhī yú bāng , qí dé nǎi fēng ;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xiū zhī yú tiān xià , qí dé nǎi pǔ 。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gù yǐ shēn guān shēn , yǐ jiā guān jiā , yǐ xiāng guān xiāng , yǐ bāng guān bāng , yǐ tiān xià guān tiān xià 。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wú hé yǐ zhī tiān xià rán zāi ? yǐ cǐ 。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善于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么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余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善于建立的(建德),不會被拔掉的。善于抱持的(抱道),不會被甩脫。
建德抱道不僅可以使自己享受福報,并且可以使其子孫世世不輟,祭祀不斷。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已身,他的“德”必歸真;修之已家,他的“德”必盈余。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已鄉,他的“德”必伸長;修之已國,他的“德”必豐碩。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天下,必其“德”譜傳。要修道象鏡子一樣反照。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因此就可以,以我之身觀察到別人,以我家觀察到別人家,以我鄉觀察到別人鄉,以我國觀察到別人國,以現在觀察過去和未來。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呢?敲門就在這里。
本章講“道”的功用,即“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補充。例如,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五十二章說:“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講了修身的原則、方法和作用。他說,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老子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認識方式和途徑。
[長篇大論]
這里就可以說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
愛與放棄
有一對夫妻,男的喜歡靜靜地欣賞美麗的妻子,卻不喜歡聽妻子唱歌;而女的喜歡有人聽她唱歌,卻非常不喜歡有人總盯著她看。因此,兩人常常爭吵,互不相讓,終于離婚了。但因為沒有住房,便仍然同住在一所房子里。結果,兩人依舊矛盾著。
后來,他們開始主動用自己喜歡而對方不喜歡的方式去懲罰對方。男的抓住一切機會凝視女的,而女的抓住一切機會唱歌。久而久之,男人的眼睛得了一種怪病,無法治愈,瞎了;女人的嗓子也可能是唱得太多,啞了。
屋子里沒有了歌聲,沒有了凝視,兩人也不再爭吵,相反,他們的心愈來愈平和。最后,他們竟重新接納了對方,復婚了。
他們也都明白了:彼此放棄一些東西遠比彼此得到一些東西更重要。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3、長:尊崇。
4、邦:一本作“國”。
5、故以身觀察,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