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fēng · bèi fēng · shì wēi
國風·邶風·式微
shì wēi shì wēi , hú bù guī ?
式微式微,胡不歸?
wēi jūn zhī gù , hú wéi hū zhōng lù ?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shì wēi shì wēi , hú bù guī ?
式微式微,胡不歸?
wēi jūn zhī gōng , hú wéi hū ní zhōng?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關鍵詞:詩經,國風,邶風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式微賞析
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設問句起調,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從此詩所用韻腳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后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沉痛的情緒。詩人的隨情用韻,使詩情藉著韻腳所體現的感情基調獲得了充分的強調。
由于《毛詩》將此詩解說成勸歸,歷代學《詩》者又都以毛說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貫休“東風來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由此也可見出此詩對后世的影響。
⑴邶(bèi):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湯陰南。
⑵式:作語助詞。微:幽暗。這里指天將黑。
⑶胡: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⑹躬:身體。一說通“窮”,困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