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關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這個「譎」,是當詐字講,狡詐這個意思??鬃釉谶@里評論晉文公和齊桓公這兩個國君,都是春秋時候曾經創立過霸業的。當時這兩位國君都相繼被諸侯推為霸主,率領著諸侯,所謂「尊王攘夷」。當時還是周朝,雖然周天子名存實亡了,但是畢竟還有一個名義在,所以晉文公和齊桓公都領導著諸侯要尊奉周天子,這是符合禮的。『譎而不正』,『正而不譎』,如果是查看歷史,在《春秋.左傳》里頭有不少的記載,有講過一些例子,齊桓公以及晉文公是什么樣的人。
晉文公曾經有過一個踐土之盟,盟會諸侯,召集諸侯,等于來開會,這是在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蹲髠鳌飞险f,他當時召周天子來到踐土這個地方,來進行盟會,接受諸侯的禮拜。這種行為,實際上已經不符合禮了,用孔子的話來講,這叫「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他用臣子的身分來召天子來盟會,這個不可以做為法則、榜樣。不可以訓,就是不能做法則、不能做榜樣。所以可見得,晉文公雖然他做一個樣子要尊天子,實際上他心里沒有真正對天子的禮敬,他把天子召來,就好像召諸侯、召臣子一樣,這個很不符合禮。而且盟會不是晉文公來召喚、來召集,應該是周天子。所以,孔子在這就說他「譎而不正」,他是狡詐,心不正。齊桓公比他好一些,齊桓公他在葵丘盟會諸侯,對周天子都能一切以禮相待,所以夫子稱他是「正而不譎」,他心是很正的,很符合禮。
也就是說,正和譎用什么標準來判斷?那就是看是不是用禮。如果是一切符合禮,這就是正;不符合禮,就不正,所以我們要克己復禮。這個禮,就是我們的行為規范,特別是對君臣之間,更要以禮相待。所以從這里,這兩條合在一起看,我們就知道孔子觀人觀察得非常細致,不是看你表面做什么樣子,看你那個存心在哪里。當然存心也是透過你的一舉一動來看,都是從細微處就能觀察出來,瞞不過別人。所以,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在這些表面行動上面去掩飾、去作假,這就是譎而不正。應該反省自己內心,內心要正,不能有半點欺偽,欺世盜名,這種心就不正。所以,心念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別以為別人看不出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你只能夠欺騙那些沒有智慧的愚人。所以,圣人教我們一切自己心要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就好。
【評析】
為什么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他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時人的違禮行為一概加以指責。晉文公稱霸后召見周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齊桓公打著“尊王”的旗號稱霸,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于禮的規定。所以,他對晉文公、齊桓公作出上述評價。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譎:音jué,欺詐,玩弄手段。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