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斿者。旌旗之斿。字從音偃。訓與旒同。桓二年臧哀伯云鞶厲斿纓是也。學者不尋其本。讀斿為旒。浪為假借。徐仙亦作旒音。況其它乎。
俘
莊六年經書。齊人來歸衛俘。傳言衛寳。公羊。谷梁經并為寳。杜預注云。疑左氏傳經誤。案爾雅云。俘。取也。書序云。遂伐三朡。俘厥寳玉。然則所取于衛之寳而來獻之。經傳相會。義無乖爽。豈必俘即是人。杜氏之說為不通矣。
肉食
莊十年。曹劌之鄉人謂劌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對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此鄉人見劌欲論軍。所以諫云。卿大夫自當謀之。非卑淺者所當關預。劌即答云。當今卿大夫識見鄙薄。未能遠謀。我所以須見君論之耳。而今流俗皆謂凡是食肴炙者即合志識昏蔽。心慮憒濁。不堪謀事。故須蔬食菜羹。襟神明悟為之也。至乃遞相戲弄。以為口實。不亦謬乎。
寺人
寺人者。內小臣在壺闈庭寺之中。謂閹人耳。詩云寺人孟子。左傳云寺人披。寺人貂之類是也。侍人者。謂當時侍衛于君。不限內外。猶言侍者耳。左傳云侍人賈舉。侍人僚柤之類是也。近代學者不詳其義。皆讀寺人同為侍人。斯則失矣。至如仲尼居。曾子侍。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豈得謂閹豎乎。
鷸
僖二十四年。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杜預注云。聚鷸羽以為冠。非法之服也。鄭伯聞而惡之。杜預注云。惡其非法之服也。使盜誘而殺之于陳宋之間。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詩云。彼己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按鷸。水鳥。天將雨即鳴。即戰國策所稱鷸蚌相謂者也。古人以其知天時。乃為冠象此鳥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此其證也。鷸字音聿。亦有術音。故禮之衣服圖及蔡邕獨斷謂為術氏冠。亦因鷸音轉為術字耳。非道術之謂也。蓋子臧是子華之弟。以兄見殺。怨而出奔。有白公之志。故與知天文者游聚。有所圖議。是以鄭伯恐其返國作亂。令誘殺之。若直以鷸羽飾冠。自為不正之服。何須畏惡而遣殺之。若直謂出見殺。又不應云服之不衷。且傳言楚子翠被。益知聚字非屬冠也。或者自君子曰以下非丘明本傳。后人不曉鷸冠之議妄增加之。而杜氏之釋。從而僻其義也。
軒
僖二十八年。晉師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杜預注曰。言其無德居位者多矣。故責其功狀也。按昔重耳過曹。曹共公不禮。聞其駢脅。薄而觀之。晉文懷恥。以為深怨。今既乘勝。志在報雪。尚托公義。故先責不用負羈而乘軒者眾。因曰。今我之來獻駢脅容狀耳。斯蓋嗤弄之言。猶言若云謂秦拜賜之師也。豈責乘軒功狀乎。
王夫
襄五年。楚公子王夫字子辛。今之學者以其字子辛改王夫為壬夫。同是日辰。名字相配也。按楚有公子午字子庚。庚是十干。午是十支。法有相配。或者此人以庚午歲若庚午日生。故名庚字子午耳。辛。壬同是十干。若以辛生則不得名壬。若以壬生則不得字辛。此與庚。午不相類。固當依本字讀為王夫。不宜穿鑿改易為壬也。譬天王之弟佞夫。孔氏之宰渾良夫。冶區夫之屬。各自有義。豈曰配日辰乎。
闬閎
襄三十一年。子產相鄭伯如晉。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闬閎。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杜元凱注云。閎。門也。徐仙閎音宏。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對曰。今銅鞮之宮數里。而諸侯舍于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杜元凱注曰。門庭之內迫迮。又有墻垣之限。爾雅云。所以止扉謂之閎。郭景純注曰。門辟旁長橛也。左傳曰。高其闬閎。按若館門實高而直庭內迫迮者。即當云庭不容車。不應云門也。又高為門戶。非關止盜之方。文伯不應云以無憂客使。若門得車入。則子產止須引車入門。致室屋之下。何勞壞垣。云不可踰越。蓋是門既不大而止扉又高。以牢固捍御寇賊。子產為其不容車入。故壞垣耳。尋文究理。郭說得之。但閎與門二字相似。流俗轉寫。致有混謬。杜君不加詳核。就而通之。未為允當。
草創
襄二十一年。子羽與裨諶乘以適野。而謀于野則獲。于邑則否。按論語稱孔子云。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是謂裨諶發慮創始。為之辭意。世叔尋討而論敘之。子羽。子產修飾潤色。然后成耳。草創者。猶言草昧。蓋初始之謂矣。又曰。草者。藁草。亦未成之稱。安在適草野則能。在都邑則不就。若然者。討論豈尋干戈乎。潤色豈加膏澤乎。此亦是后人所加。非丘明本傳也。
關鍵詞:匡謬正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