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一板塊、《史記》總覽
第三講、《史記》中本紀、世家、列傳代表華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在前面兩講里,我講了誰是司馬遷,以及司馬遷為什么寫《史記》,這兩天我來帶你看看《史記》的目錄。
在我看來,一本書的目錄,展現的是這部書的整體結構。就像我們去看一個建筑,如果提前掌握了整個建筑的總體結構,就不會讓細節迷惑,并且常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細節。
當你從這個角度,翻開《史記》的目錄,你會看到,全書被司馬遷分為五個部分,本紀十二卷,表十卷,書八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寫人的本紀、世家和列傳這三部分,合計一百一十二卷,占了全書的90%。而《史記》成為紀傳體史書的開創者,主要就是和這112卷有關。
不過,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本紀、世家和列傳,不是自古就有的分類,而是司馬遷人為地、主觀地把歷史人物分成了三類。換句話說,這個分類,是司馬遷的一個創舉。
那么司馬遷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劃分?他的劃分標準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傳統觀點
對于劃分標準,很多書會告訴你,司馬遷是按照歷史人物的政治等級,分出了三組人物。
比如,本紀寫的是帝王級別的人物,如黃帝、堯、舜、周武王、秦始皇、劉邦等等。而世家寫的是比帝王低一個級別的歷史人物,主要是分封的王侯,以及影響力等同王侯的人物,像齊太公姜子牙、周公、孔子、蕭何、張良,都在這一部分出現。
列傳則是政治地位更低一層的人物。有廟堂上的公卿將相,也有江湖上的尋常百姓。像變法的商鞅,搞合縱連橫的蘇秦、張儀,當刺客的聶政、荊軻,以及作為學者的老子、孟子、韓非子,都出現在這一部分。
但是,順著這個思路,你很快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按道理說,如果司馬遷是按照人物的等級身份來進行劃分,那么無論這些歷史人物分成幾級,每一級的人物都應該是從軒轅黃帝的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的時代結束。換句話說,本紀、世家、列傳,這三部分的時間開始點和結束點都應該是一樣的才對。
但事實上,結束點倒是一樣的,但開始點卻都不一樣。
本紀是從軒轅黃帝開始,到漢武帝結束,最完整地覆蓋了,司馬遷筆下的整個三千年歷史。
世家則是從黃帝一千多年后的吳太伯開始,而列傳的開始時間更晚。
這就很奇怪了。難道說司馬遷認為,吳太伯之前只有帝王才值得記載?春秋之前,只有諸侯才值得記載?沒這個道理啊!
因此,認為司馬遷是按照人的政治地位給《史記》中的人物進行的分級,這樣的觀點其實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在我看來,本紀、世家、列傳這三個部分的開始點,另有深意。起始點的不同,意味著另一條劃分標準的存在,我將這條隱藏的標準歸納為“華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哪三波浪潮呢?咱們一條條來看。
華夏文明的三波浪潮
華夏文明的第一波浪潮,指的是華夏世界秩序的形成。關于這個秩序的形成,不同時期的不同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比如,有人會從堯舜講起,有人會從黃帝講起,還有人會從伏羲女媧講起。雖然選擇不同,但一定要有這么個開始。在《史記》里,司馬遷選擇的是黃帝作為華夏世界秩序的開始。
這個秩序發展到周朝,發生了一個變化,那就是分封制的建立。
周王朝以家族為基本政治單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共同體。一個大家族帶領若干個小家族,組成了一個個諸侯國。不同的諸侯國代表不同的地區,一起組成天下。周天子作為這個大家庭的總家長,協調各地區的各家族,互相幫助,一起發展,華夏文明因此而枝繁葉茂。因此,周的分封,掀起了華夏文明發展的第二波浪潮。
這個浪潮的結果是,讓中國人的家族歸屬感和地域歸屬感空前強化。這種歸屬感,保障了個體,但也束縛了個體。
等到周的制度崩潰,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天下大亂,但束縛個體的力量也消失了。于是,一方面是底層的庶民階層開始崛起;另一方面,個人開始掙脫家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鮮明的個體人格意識。原來拘束在不同地域和家族中的人,隨之開始在更大空間內自由活動。
整個社會結構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庶民階層開始取代原來的貴族階層。因為這個巨變,劉邦才有可能以草莽英雄的身份,成為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這在分封制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這個掙脫家族和地域的束縛的過程中,形成了個體覺醒的浪潮,就是華夏文明的第三波浪潮。
分類的深層含義
立足這三波浪潮的新認知,再看《史記》的目錄,你就會發現,本紀、世家和列傳,正好對應著這三波浪潮。
首先,本紀的起始點,也是《史記》全書的第一篇《五帝本紀》,寫了黃帝、顓頊(zhuān xū) 帝嚳(dì kù)、堯、舜等五個傳說中的帝王。雖然司馬遷自己也說,這些人的事跡,尤其是黃帝的事跡,很多是不可信的。但司馬遷仍然從軒轅黃帝寫起,正是因為在司馬遷的時代,黃帝是各地區人民都認同的早期君主,代表著華夏文明世界的秩序源頭。
所以,整個本紀部分,強調的就是宏觀的天下秩序的轉移,只要是主導了某個歷史時期天下秩序的人物,都可以寫入本紀。比如項羽,他雖然沒有當皇帝,但他曾經以西楚霸王的身份號令天下。呂雉也不是皇帝,但她以太后的身份主導朝政。所以,這兩個人都寫入了本紀。
接著你再看世家。
世家部分的第一篇是《吳太伯世家》,只看名字似乎是吳太伯的個人傳記。其實不是。這一篇寫的是作為諸侯國的吳國,整個的宗族的發展譜系,司馬遷只是用吳太伯這個始祖人物進行了命名。而吳太伯之前值得記錄的人物,都放在了本紀的相關部分,合并敘述,而沒有寫入世家。
正是通過對分封時代各大家族的記載,司馬遷展現了分封制的興起和衰敗。所以,在寫完周代的諸侯之后,司馬遷緊接著寫了兩個很特殊的人物,孔子和陳勝。孔子開啟了私家講學傳統,陳勝代表了平民起義傳統,進一步揭示了分封制的崩潰。
在孔子和陳勝的之后,司馬遷又寫了很多漢代分封的諸侯。但是,這些諸侯已經只有諸侯的名分,而沒有諸侯的實質。而且,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平民出身。這就意味著,分封的時代消失了,新的時代開始了。這個新的時代,就是個體覺醒,庶民崛起的時代。
最后,你再看列傳,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百川匯海的集合,也是全書的主體部分,是司馬遷最濃墨重彩書寫的篇章。這個部分的核心就是個體的覺醒和庶民的崛起。
你看列傳的第一篇,《伯夷叔齊列傳》。伯夷、叔齊,這兩兄弟本來是孤竹國的王子,因為不愿意卷入繼承人糾紛,所以主動離開了自己的家族,浪跡天涯,而且沒有再開創新的政治家族,這兩個人也就成了最早的,徹底掙脫家族和地域束縛的代表人物。
但是,這兩個人生活在武王伐紂時期,也就是分封制大發展的時代。所以,這兩個人的選擇,等于是一個過于超前的選擇,注定無法成為主流。要等到春秋戰國,隨著分封制的崩潰,才真正掀起個體覺醒和庶民崛起的浪潮。
所以,列傳的第二篇,司馬遷一下就跳過了四百年的歷史,直接選擇了春秋人物,管仲和晏嬰。在我看來,這個跳躍和選擇,正是司馬遷對歷史的獨特把握。
而管仲晏嬰之前的歷史人物,則屬于家族化、地域化的組織中人,所以司馬遷把其他人都歸并在 “世家”部分,那些代表不同地域的家族之中,而不再寫入列傳。
中華文明的人格基因庫
有了這些新認知做基礎,再看《史記》,就很容易從整體上把握這本書。你會發現,《史記》的本紀、世家和列傳這三部分,對人物的選擇和劃分,絕對不是按照人的政治等級進行劃分,而是立足個體的覺醒,對華夏世界的三波巨浪進行了回應。
其中,“本紀”記錄的是文明秩序的溯源和變遷;“世家”記錄的是地域的開拓與家國的綿延;“列傳”記錄的是個體的覺醒與人性的光輝。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很多人格類型,因為司馬遷的發現和再發明,成為了華夏文明史中,影響深遠的經典人格。這就是為什么,我把《史記》稱為中華文明的經典人格的基因庫。
總結
好,到這里,今天的內容就全部結束了,我來給你總結一下。今天,我帶你仔細看了《史記》目錄中分量最重的三個部分,本紀、世家、列傳,給你分析了這三部分背后的隱藏線索,指出了司馬遷眼中華夏文明發展的三波浪潮。而這三波浪潮,最終走向了庶民崛起和個體覺醒。司馬遷正是扣住這一點,深刻挖掘了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經典人格。
作業:請你談談,你在閱讀的時候,有先看目錄的習慣嗎?聽完這一講,你對一本書的目錄有什么新的看法?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