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一篇、讀《易經》前的思想準備
第八講 《易經》的組成結構
關于《易經》的組成結構,我們把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八卦系統。
八卦只有符號,沒有文字。傳說伏羲畫八卦,我們不知道,只知道八卦發展得很早。八卦——乾、坤、坎、離、巽、兌、震、艮,最早是自然的現象,分別代表
天、地、水、火、風、澤、雷、山。
八卦代表這些自然的現象,也許是游牧民族用八卦作記號,即古代所謂的結繩而治。結繩而治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結網捕魚、捕獸,一個是文字。很多學者認為,用八卦在繩子上打結來表達文字,本身沒有哲學意義。到了后來,用八卦代表觀念意識,如乾是生命力,是強健的;坤是凝聚力,是柔軟的!這種解釋是哲學的解釋,這是后人附加的,不是八卦本身的意思。
八卦中的艮是山,坎是水,山水就是象,是最早的《易經》,是占卜用的《易》,還沒有講到易理。
《左傳》里面用《易經》占卜,只就八卦的象來說,沒有用易理來解釋。最早講易理的應該是王弼,王弼說乾卦是強勁,坤卦是柔順,震卦是驚懼(這是從震卦代表雷而來),巽卦是申,即頒布命令,坎卦是危險,離卦是附麗,艮卦是休止,兌卦是快樂。這是用哲學意義來解釋八卦。王弼之后的宋明理學家代表的是儒家,雖然不一定跟著王弼的道家路線走,但是他們也用了這種易理,用了很多王弼的解釋,然后加上自己的看法。今天我講的《易經》,采用的就是這些原理。這就像學數學,我們先了解公式、公理。原來的八卦里面沒有后來加進去的內容和解釋,我給大家講的《易經》就是用了八卦的象和王弼的理,還有術來通過占卜去得到一個卦,術就是數。象、理、數,這是三個基本要素。
第二部分是文王演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文王所系的辭,這是《易經》的經文部分。八卦是符號,六十四卦就是《易經》的哲學部分。
《易經》的三百八十四爻的解釋就是智慧,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去解釋。爻的文字,古代無論是王弼,還是宋明理學家,他們都是用智慧去體驗、解釋。那么,今天我的解釋也是根據個人的經驗,當然可能并不是文王所想的。因為我們現在的時代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但它可以擴充,可以發展,這就是《易經》和龜甲文字的不同,我們也可以說周代《易經》的占卜,是古代占卜的革命,是一種新的發展。
《周易》就是周代的《易經》,是文王在牢獄里面,演八卦為六十四卦,這是有合理性的。我特別強調《易經》的作者是文王。這不是考證,我不喜歡考證,是用推理的方法來進行說明。文王怎么在牢獄里面寫《易經》,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我要特別把文王和《易經》的關系作詳細的分析,因為這是源頭。這個源頭弄不清楚,我們以后就會走錯方向。
在中國傳統中,我們說圣王,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雖然在《尚書》中,我們能看到關于他們的幾篇文章,但這些都是后代的儒家所描寫的。盡管堯、舜很偉大,大禹治水的功績同樣偉大,商湯革命也很偉大,但是他們沒有留給我們足夠的可以考證的文獻,以便于我們了解他們的思想。
只有文王不同,他有《易經》, 《易經》是有整個思想系統發展的。司馬遷的《史記》很清楚地寫了文王的德治,說他“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周本紀》),又“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殷本紀》),譬如文王開放自己的靈園,與民同樂。這一點你看看漢高祖,蕭何建議漢高祖開放上林苑,讓百姓可以進去采摘果子和打獵,漢高祖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史記·蕭相國世家》)漢高祖認為蕭何收取了商人的賄賂,向民眾討好,乃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府,下獄關押。這一比較,就可以看出文王有多開放。文王封國旁邊有些小國凡有野心的,他都征伐。
在《易經》里面,用了“征伐”的“征”字,有時候不能征,有時候可以征。當他征伐這些小國的時候,小國的人民夾道歡迎文王,把自己的君主綁來交給文王。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人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仁者無敵,文王做到了。可見,文王的以德治國。
文王在牢獄里面待了七年,也不算短。以前的監牢里面盡是稻草鋪的墊子,當他一根一根拿起稻草,突然發現,把三根稻草放在一起,可以得出卦象。那時他已知道八卦,但是八卦怎么用呢?它們只是古代的文字。
有一次,他很偶然地把八卦重疊組合起來,這一重疊就變成了六十四卦。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這是很自然的數目,不會變成六十三卦,也不會變成六十五卦,絕對是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這是一定的。更為重要的是,文王重疊八卦變成六十四卦之后,并沒有擱置不管,而是排一個次序。和八卦簡單的次序不同,排成六十四卦的次序,是個大文章。哪一卦在前,哪一卦第二,哪一卦第三,把它們排成六十四卦次,還要給每個卦命名,這是更大的學問了。取卦名,自然跟六爻有關系,每個卦的名字又和前后的卦有關系。單就這一點來講,文王在這七年牢獄時光中,定名八卦,然后重卦,并排成一定的次序,我認為已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這是把宇宙和人生結合。文王的確是用了很多智慧,他的經歷和巧思,還有他的感應力、靈感,都加進去,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偉大工程。
排好次序之后,每卦的六個爻還要寫上文字,告訴人們這六個爻在做什么。比如乾卦是天道,那么六個爻和天是什么關系?第四卦是蒙卦,講教育的,那么六個爻跟教育有什么關系?每個爻的互相的關系和卦名的關系,這又是一套大學問,都不是很簡單的事情。我讀《易經》已經二三十年,最近每一次讀,我都情不自禁地跟朋友說,真是了不起。文王想到這一點,現在我們有時候沒有想到,有時候很多問題被我們忽略了,但是他想到了,非常佩服。
文王的六十四卦的取名是從天象推到人事,他在牢獄里面對著窗口,觀天象,然后又返回在心中沉想,不知要經過多少個白天和夜晚,他的意識和他的潛意識,他的心智和他的精神力,互相交流、融會而產生一股力量,使他偶然間突破困境。他就像頓悟一樣發現了真諦。可見,他不是花幾天的工夫就起了六十四卦的名字,而是今天突破一個卦名,過幾天又突破另一個卦名,有時候今天想的過幾天也許改了名。
總之,這是整個宇宙人生與社會的交感、影響及發展的大工程。這樣做,不像古希臘哲學家,只是用眼觀天,要找出天的宇宙的真理,作為中國哲人的文王,沒有醉心于抽象的思想。他的這套演繹有內心深層的需求,是文王演《易》和整部《易經》成熟的心理過程。如果西方的心理學家是用什么潛意識來分析,那么中國的哲學家不是用潛意識,而是用憂患意識。
這種憂患意識,在文王心中產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灌注在他演示的六十四個卦象中。他發現六十四個卦象不只是一些符號而已,而是六十四種有生命的氣流灌入了他的心中,和他的心相沖、相感、相遇、相通而相融。這種作用不知在他的心中盤旋了多久,然后再加上他個人心中的智慧,去加以分析、解釋。所以,六十四卦乃是文王通過他的憂患意識和精神自勵而形成的整個的生命體。
我們要為文王正名,還《易經》一個本來面目,就要突破占卜的迷霧,把面紗打開,來看看《易經》的真面目。我們要知道《易經》是中國最高的智慧,關系到怎樣治理國家、怎樣建設心理、怎樣修養德行等。最近這幾年,我發現《易經》這部書的哲學理論,有時候比《老子》還要深刻。
老子從《易經》里面得到啟發,并把很多東西拿來運用;還有,老子講無為、講無事只是一種運用,而《易經》可以借六十四卦觸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易經》也比孔子的思想要深刻,孔子的偉大是因為他是第一個開展私人教學的老師。《論語》記載了他跟學生的很多對答,他的教訓可以流傳千古,這是他偉大的地方,但是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可見孔子對《易經》的推崇。
我講那么多,就是要把《易經》還給文王。也許很多人認為《易經》是天書,從天上掉下來的,已經是書,一定有一個作者。作者一定是人,不是神。想想看,從周代到孔子之前,哪個人的智慧和經驗,能夠寫《易經》這本書?沒有。一個只講占卜的人,怎么可能寫出這樣一本書,觸及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如果真的有這個人,歷史不會留下空白,不會不提到他。在歷史中,我沒有發現有這么一個人可以寫得出《易經》,所以我們說《易經》是文王所寫,因為他治國五十年,他那么強調德行,把國家治理得那么好,只有他才有智慧寫出《易經》這樣的書來,《易經》不是天書。那么奇怪了,為什么孔子在《易經·系辭傳》里面只暗示《易經》成書于商紂時期,也就是商紂把文王關在監牢里那段時間,而沒有直接說《易經》是文王寫的?因為這部當時已經變成占卜的書,以占卜的書來講,如果說是文王所寫,那有什么了不起?既然不是神,所以孔子只說是圣人所作,沒有寫出具體的人來。因為具體的人就太落實了,為了保持《易經》的一點兒神秘感,所以只說圣人而不說文王了。
第三部分是孔子與“十翼”。
“十翼”即《易傳》,不是《易經》本身,是孔子和他的學生所寫。實際上只寫了七篇,為什么稱十翼呢?因為《易經》分上下經,這七篇中,有的篇也分上下卷,等于是兩個翼,所以合起來稱為“十翼”,其實只有七篇文章。在這七篇文章里面,《彖傳》有上下,什么叫上下?就是上下兩卷。為什么有上下兩卷?就如《老子》也分道篇和德篇。因為在孔子時代的書是用竹簡編的,竹簡卷起來,如果太多的話不好卷,所以分成兩卷。
《彖傳》是解釋卦辭的。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有《彖傳》,比如乾卦,卦辭只有四個字:元亨利貞。那么,《彖傳》就是解釋什么叫元,什么叫亨,什么叫利,什么叫貞。《象傳》有大小《象傳》,《大象傳》是解釋八卦中的那兩個卦合在一起的原因,以及代表什么。《大象傳》把天道轉到人生德行方面來用,只有短短的幾個字,非常重要,是第一流的作品。《小象傳》是注解每個爻的爻辭,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寫的。每個爻都有爻辭,爻辭是文王所寫,《小象傳》就根據文王的爻辭,加以解釋。《小象傳》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深意。
《系辭傳》也有上下部分。《系辭傳》是第一流的哲學作品。在后續的章節中,我會把《系辭傳》的精神給大家詳細分析。《系辭傳》是單獨的文章,沒有像《彖傳》《象傳》一樣,在六十四卦的卦爻辭里面。《系辭傳》思想非常深刻,把《易經》哲學理論化,講陰陽的系統。很多學者,不一定會對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都深入研究,但一定會在《系辭傳》里面了解一些哲學的精神。
《文言傳》只有兩篇短文章,分別附在乾、坤兩卦里面。乾卦有乾《文言》,坤卦有坤《文言》,其他六十二卦沒有《文言》,這是因為乾坤二卦很重要。《文言》是把乾坤的道理和德行的修養加以發揮,所以《文言》多半講德行。
《序卦》也是短文章,解釋六十四卦的次序,如為什么乾后有坤,坤后有屯,一個卦一個卦來解釋它的次序與作用。《序卦》,老實說并沒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只是一個研究。我常開玩笑說,《序卦》就是博士論文,研究生寫的東西,不是很深刻。
《說卦》,分析的不是六十四卦,而是八卦,專門解釋八卦的作用性能,也附帶一些占卜的道理。
《雜卦》,是拿兩個卦相比較來研究,我認為不是一個很深的哲學理論,就是一個研究的文章,不是體悟道的文章。因為司馬遷說,孔子寫了這七篇文章,稱為十翼,但是后世不少學者都懷疑不是孔子寫的。而我認為其中有孔子的思想,不是孔子一個人所寫,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孔子和學生甚至后代的一些儒家共同的作品。這個說法比較可靠,但是主要的思想當然是孔子的。因為孔子自己沒有寫什么東西,只有《春秋》。《論語》也不是孔子寫的,《孟子》里面引用很多孔子的話,在《論語》里面卻沒有,《中庸》里面也有孔子的話,所以孔子教導學生的話,被學生記載在各個方面。 《易經》是孔子用來教導學生的,尤其在孔子晚年。孔子的晚年大家都知道,差不多六十八歲才回到魯國,那時跟孔子在一起的學生都不是早期的學生,所以我們一般說子夏傳《易》。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