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二篇 解讀《易經》六十四卦
第七十五講、節卦:慎言克己節心安
“節(節)”字,是竹字頭,節就是竹節。節很重要,沒有節,竹子一直長上去的話,就軟掉了。有這個節,才能把竹子撐住。節,在竹子來講是“竹節”,在人身體上來講是“關節”,在道德上來講是“節操”,就外在的自然氣候來講是“節氣”,從運用上來講是“調節”。“節”字我們用得很多,為什么節卦的兩個八卦得到“節”這個意思呢?節卦下面兌,代表湖澤,上面坎,代表水。澤里面的水,說明要能夠調節,不能讓水流亂走。同時,也要有源頭活水,水才能清。所以節是調節,使得湖水一直清澈,調節的作用很重要。在我們的道德來講,節制和規范也很重要。
節。亨。苦節,不可貞。
先看卦辭。“亨”,是了解。要了解,才能調節、節制,且剛剛好。節制經常是講道德的節制,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溝通。“苦節不可貞”, “不可貞”就是不可拿來作為正道。“苦節”讓我想到了竹筍,我們常常拿來吃,嫩的筍是甜的,老的筍就苦了。苦了,就不可貞。故不能強調苦,要強調甜嫩。苦是負面的字,我常常和同學討論印度的佛學,印度佛學講四圣諦——苦、集、滅、道,就強調苦。中國哲學不講苦,在《論語》里就不講苦字,我們會遇到天災人禍,但不講人生是苦的。我們認為人生是樂的,天災人禍是暫時的,我們可以抵抗它、轉化它。中國哲學是樂觀的,無論儒家、道家,還是禪宗,都是如此,和佛教的苦不一樣。“苦”字在節卦出現,是負面的意思。苦不好,人生是快樂的,節也要節得快樂,節得苦的話,道德就沒有意義。下面等我講完這六根爻,我們再說為什么苦不好。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不要出去,就沒有麻煩。也就是說,你要守住本位。節,就是要節制自己,守住自己,所以不要出去。這是第一爻,不能亂動,就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兇。
九二正好相反:“不出門庭,兇。”“不出門庭”,和前面是一樣的意思。前面說不出門,在家里,是好的。是強調修養,要沉潛,“潛龍勿用”。但是,第二爻到地面了,要出去,就像乾卦第二爻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要到地面上去,見大人。所以,這一爻要出去,不出去的話,反而兇。為什么要出去?出門交友。道德和修養不是關在房間里煉成的,是要出去和人相交,才能運用。不能運用,不能和人相交,道德和修養就沒有用出去,就不可以接受道德的考驗。這就是第二爻和第一爻不一樣的地方。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第三爻是條件句:“不節若,則嗟若,無咎。”如果你不知道節制,將來就有后悔。“嗟”就是悲嘆、后悔。“無咎”的意思就是說,要節制,才不會后悔,才能無咎。
六四。安節,亨。
“安節,亨”, “安”字出現了,這個字也很重要。我記得《書經》一開始講堯帝的道德,
就用了“安安”兩個字,內心安,外在安。這是最高的圣人的理想,就是內心自己能夠安定,外面能安人心。六四是大臣,大臣要懂得安,所以他的節,他的道德,能使得人民安定。他的節制安于其位,則亨,能夠和人家溝通。《中庸》說“素其位而行”, “素”就是安,安于自己的位置而行。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九五“甘節”, “甘”就是甜,君主的節要有甜味,把甜味給人民,使得人民快樂,則吉。“往有尚”, “尚”就是崇尚、理想。君主去哪里,要有一個理想,即要使得人民能夠快樂。“甘”這個字,在個人來講,我們是不太強調的,但是在君主來說是重要的,因為他要使人民甘。
上六。苦節,貞兇,悔亡。
上六的節制,節到最高就苦了,
有苦味了。“苦節”不好。要貞于兇,貞是謙虛,面對不好的局面,要把握謙虛之道。“苦節”為什么不好?我們勸人家講道德,我們自己踐行道德,是要快樂的,要甘之如飴。如果踐行道德感到很苦,感覺對自己的生活影響很大,這樣的道德就沒有意義,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是使大家快樂的,如果你用道德來限制別人,要求別人,這個道德就是苦的。道德真正的意思,是快樂的,是甜的。所以這里講苦,講得很好。如果講道德講得苦,使人覺得苦,就不是道德了。如果把握上六的謙虛,則“悔亡”,不會后悔。我們常常講,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用道德來規范自己是可以的,但是對他人要寬恕,不能把很多道德的東西加在別人身上。我就想到《論語》中孔子講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后來的儒家卻把義和利看得太嚴格,認為講利就是小人,這不對,這就是苦。因為小人——普通人,講利有什么錯,他是為了生活,為了家,沒有錯。君子是可以喻于義的,小人講利,他只要不害人,追求個人的利益,就沒有錯。所以,把義、利的分別看得太嚴格,用義來框人家,說人家只講利是錯的,這也是一種苦。
下面給六根爻做個簡單總結:
第一爻,守口,慎言。
第二爻,要知道溝通,交友。
第三爻,要知止。
第四爻,要求心安。
第五爻,要甘之如飴。
第六爻,做任何事不能過分。
對于節卦,孔子的《大象傳》講“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數”就是法,制法度,節是用在制法度,法就是一種節。我們中國傳統講禮,禮也就是節。“議德行”,討論德行。可見,孔子已經理解了節應該怎么用。由此,我想到了周公制禮作樂。周公在制禮作樂的時候,他知道,諸侯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禮,現在要制一個禮,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他們不接受,怎么辦?據歷史上記載,周公為此沉思了三年,這沉思的三年,不就是初爻“不出戶庭”嗎?在家里不是睡覺,而是修德行,潛龍勿用。然后他就想,如何使諸侯順從自己制禮作樂的本意,他就測量人心,對大家說要遷都,從鎬京遷都洛邑,希望諸侯能幫忙,結果所有諸侯都來幫忙。他由此發現,這些諸侯在遷都這件事上都能和自己保持一致,那么制禮作樂也應該是一致的看法。這就是第二爻,出門去了解、測量人心。禮最重要的是節制和規范,第三爻就是規范。第四爻,禮使人心能安,使社會能夠安定,這是禮的作用。第五爻,禮不只是對君主有用,也是人與人之間的規范,所以強調禮,人與人之間都能得到快樂,都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荀子就講,禮第一在分,第二在養人之欲,所以不要把禮看得好像是要砍掉人的欲望,而是要通過禮,讓每個人的欲都能夠得到滿足。這就是“甘節”,每個人都能甘。第六爻,禮太過分的話就不合人心,所以制度要合宜,過分強求,就走偏鋒了。這樣看的話,周公制禮作樂,跟節卦的思想是一致的。大家如果創辦企業,要定什么制度希望員工守規矩,也可以參考節卦,要使他們能安,使他們能甘,不要使他們苦。
節卦,我還想到一點。節卦下面的兌是口,上面是坎是水,代表危險,這就是危險從口出。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們要節制自己的講話,不要禍從口出;吃東西也要節制,不然病從口入。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