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jiāng yù qǔ tiān xià ér wéi zhī , wú jiàn qí bù dé yǐ 。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tiān xià shén qì , bù kě wéi yě , bù kě zhí yě 。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wèi zhě bài zhī , zhí zhě shī zhī 。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shì yǐ shèng rén wú wéi , gù wú bài ;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wú zhí , gù wú shī 。
無執,故無失。
fū wù huò xíng huò suí ;
夫物或行或隨;
huò xū huò chuī ;
或噓或吹;
huò qiáng huò léi ;
或強或羸;
huò zài huò huī 。
或載或隳。
shì yǐ shèng rén qù shèn , qù shē , qù tài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想要得到天下,駕馭天下,我知道那是辦不到的。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就像神器一樣(這里的天下可以理解為“道”),既不可駕馭它,又不可得到它,駕馭它一定會失敗的,得到他必然招惹跟多麻煩最終還是會失去它。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所以圣人無為而治,就不會失敗,不去把持它,所以也不會失去。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人和事物總是逆順反復,或是主動的或者是被動,或者溫暖或者酷寒,或者強盛或者衰亡,或者勝利或者失敗。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順其自然按照自然的規律做事,去掉一些極端,過分的設施,去奢華而歸樸。
要平日可以看作老子論“無為”之治,對于“有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即“有為”必然招致失敗,“有為”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據為已有。事實上,老子所講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在客觀現實面前無能為力。他在這里說,如果以強力而有所作為或以暴力統治人民,都將是自取滅亡,世間無論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張意志強加于人,而采取某些強制措施。理想的統治者往往能夠順任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
[長篇大論]
楚莊王滅蠟定心
相傳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仗,便在宮內宴請群臣,酒醉之際刮來一陣疾風,將宮內的所有蠟燭一下子都吹滅了,宮中一片黑暗,人們也慌亂起來。
混亂當中有人拉扯宮中的一位美女的衣裳,這位女子在掙扎中拔下了拉扯她衣裳的人的帽纓,并大聲呼叫,有人行為不規,要莊王點亮火,檢查帽纓。
莊王聽后,不僅沒有點亮燈火,反而就叫大家在黑暗中都拔下自己的帽纓,然后才點亮蠟燭,并沒有追究行為不規者,他不想為這么一點小事就懲處大將,而是一直酒宴盡興而散。
三年之后,晉國侵犯楚國,莊王帶領軍隊應戰,發現有一位武將沖鋒在前,奮不顧身,在他的帶動下,所有的士兵個個英勇無敵,把晉軍打得大敗而歸。
莊王事后嘉獎那位武將,那位武將說:“三年前微臣酒后失禮,使大王寬容因人而不加罪于我,臣一直想報答您的恩典。”
楚莊王還是摸不著頭緒,問他究竟,那位武將說:“臣就是那位被宮女拔去了帽纓的人。”
堯帝禪讓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訪于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于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會更有愛心。
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后,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1、取:為、治理。
2、為:指有為,靠強力去做。
3、不得己:達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5、執:掌握、執掌。
6、無為:順應自然而不強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隨:跟隨、順從。
10、覷:輕聲和緩地吐氣。吹:急吐氣。
11、贏:贏弱、虛弱。
12、或載或隳:載,安穩。隳,危險。
13、泰:極、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