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
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
今年的立冬時間為
2021年11月7日 12:58:37 星期日
農歷辛丑年 十月初三
滿樹楓葉落,北風始寒涼,
薄霧蒙蒙籠蒼茫,小窗已著霜。
秋意還未消盡,寒風已然來臨。
一年時光匆匆,
轉眼間,已是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
“立,建始也”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
自此之后,冬也就來了!
就像那首老歌唱的,
“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
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冬天,雖少不了嚴寒,
然而,一經提起,
卻也總能勾起無限期盼。
盼第一場冬雪,浪漫降臨;
盼故人歸來,初心不改;
盼那一樹梅花開,
盼深冬里那盛大的歡聚......
有個成語叫做“冬日可愛”,
原本用來形容冬天暖陽,
若心上能存放些那樣的和煦,
即使天寒地凍,
亦能找到生活的熱氣騰騰。
立冬 三候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后,
零下的氣溫,在北方開始常見。
早晚時候,露珠、河面,
都會結成一層薄冰,
待陽光灑下,頓時晶瑩剔透。
二候地始凍
立冬后的第五天,
農事已完全結束,
大地裸露出本色,
寒風一吹,土地上凍,
只有經過一冬的沉睡,
才能醞釀出來年的豐收。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的最后五日,
野雞一類的大鳥已難看見,
只剩很多外殼與野雞的
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懶懶地躺在海岸線上。
古人遂以為,蛤為雉所化。
立冬,迎冬
中國人自古講究儀式感,
立冬時節,迎冬,
自然不可忽視。
據《禮記·月令》記載:
“(孟冬之月)立冬之日,
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先秦時代,古人以五方之北、
五色之黑與冬相配,
立冬時,天子便穿著黑色,
率百官于北郊迎接冬日的到來。
漢朝時,更加氣派。
還要攜童男童女齊唱《玄冥》之歌,
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謝神明,祈豐收,熱鬧非凡。
此外,還有“賀冬”之說。
宋朝時,人們總會換上新衣,
走親訪友,往來慶賀,
若年節一般,喜氣洋洋。
如今,更有冬泳愛好者,
用縱身一躍迎接冬天,
無謂嚴寒,盡情翻騰。
這個立冬,
愿你我都能徜徉時光,
找尋專屬自己的儀式感。
立冬,吃冬
交子之時,吃水餃
每年立冬,家里總會
早早將做餃子的材料備好。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立冬之時,天氣冷得迅速,
又是秋冬之交,稱“交子之時”,
故而餃子,就成了必吃的食物。
在餃子里悄悄放上一顆紅棗,
誰吃到,誰的運氣就最好。
小時候,總是爭紅棗,
現在卻以為不重要,
只要還能聽見那歡聲笑語,
就是整個冬天最大的如意。
立冬補冬,補嘴空
進入冬日,萬物皆藏,
忙碌了大半年的人們,
在一年的最后一程,
也要開始休養生息,
犒勞犒勞勤奮的自己。
寒風習習,若問人們最想吃啥?
答案一定是大口吃肉!
老北京的銅鍋涮肉,
麻將、韭菜花,
香菜和一點醬豆腐,
多吃肉,少吃菜,
清湯品肉鮮,稱之為講究。
南方,人們還愛吃些雞鴨魚,
更有“羊肉爐”“姜母鴨”,
包括最近很火的“打邊爐”,
香而不膩,解饞、暖和,
每一口都是慰藉與滋補。
不止吃肉,
即使是像朱自清那樣,
在冷屋中,架上一口小洋鍋,
咕嚕咕嚕,熱氣騰騰,
哪怕只有清水煮豆腐,
一家人圍坐,也能吃得很幸福。
立冬,樂冬
孟冬時節,土地尚存余溫,
較寒冬臘月,并不太冷。
若是晴朗無風的日子,
還會逢上“小陽春”。
記得《紅樓夢》里就有一回,
寫沉寂了一年的海棠,
在立冬之后,突然竟開花了。
彼時風和日麗,溫暖和煦,
草木凋敝里一點點的花香,
就能夠喚醒冬日的活力。
或如林徽因般,午后窗前靜坐,
感受陽光的溫度、時光的流轉。
“一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
在午后的窗前拖過一筆畫;
寒里日光淡了,漸斜……
就是那樣地 像待客人說話
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
負暄而坐,歲月安好。
或踩著厚厚的落葉,
在院中,在門前,
踏小徑,逛鄉間,
趁雪未落,地未白,
賞完最后一絲秋景,
然后慢慢等待冬。
草木凋零,楓葉紅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
云霧朦朧,月光輕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漫天飛雪,皆浪漫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一點梅花,暖寒冬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負暄捧詩書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雪水煮沸茶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一葉有一情,一景生一趣。
冬日,一切都是那樣簡單,
萬物由喧浮歸于沉靜,
一切由絢爛歸于極簡,
我們只需付諸小小的心思,
就能尋到冬日的確幸。
林清玄說,
“冷暖原來最深刻的感受,
不是在肌膚上的,而是心情的。”
看似嚴寒的冬,亦可盼一場安暖,
看似枯寂的時節,也有意趣盎然。
倏忽秋已去,悄悄冬又來。
這個冬天,愿美好如約而至,
愿生活不失熱鬧,也常伴清歡。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