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臨春花正嫵,遲日闌干,蜂蝶飛無數。
誰遣一春拋卻去,馬蹄日日章臺路。
幾度尋春春不遇,不見春來,那識春歸處。
斜日晚風楊柳渚,馬頭何處無飛絮。
①臨春,閣名。《陳書·張貴妃傳》載,南朝陳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并數十間。
②章臺,章臺,宮名。戰國時建。在陜西長安縣故城西南隅。在臺下有街名章臺街。
寫春來無端,春歸無處,心中之理想之境何日達到,“馬頭何處無飛絮”何曾不是先生無所依附之心緒。靜安先生曾云:“余自謂才不若古人,但于力爭第一義處,古人亦不如我用意耳。”這“第一義”據葉嘉瑩解釋,“就是詩人內心深處的一種興發感動的力量”。
春天來到臨春閣中,盛開的春花是多么美麗。春日遲遲,有闌干外無數的蜂蝶飛舞。是誰人拋棄了芳春而去?看哪,在章臺路上,馬蹄日日奔忙。多少回尋春也遇不上芳春。不見春從何來,又怎識春歸何處?詞客惘惘情懷,自有難言之恨。日斜時候,晚風吹拂著江渚畔的楊柳。行人的馬頭所向,到處都是飛絮。兩句謂到處都是殘春景狀。事已至此,亦無可如何了。上下兩片,恰成對比。
王國維 :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詳細]